不管如何命名这里说的古典义理学,都不影响本文的讨论。
但不能据此而说有德者应该无位。当人不合中道地视听言动时,德性就收回去而隐没不现了。
是故,德化完全不以力服人,而是示范。德位合一只是非必然的可能,即时遇。所以,为政以德,譬如北辰,其身正,不令而行(《论语·子路》)。君子不是一个现成化的存在者(凝固的器),而是一个过程,在于其成[5] 张岱年:《中国古典哲学概念范畴要论》,第38页。
如果说气有泛道德性、伦理品德是元气先验之属性,那么起码有一部分气论哲学家并不这样认为。在阐发之中,性宗将宇宙的心的观念引入了中国思想。这是说天之六气与人的生理和心理密切相关。
在张载看来,由太虚,有天之名。[夫唯]顺乎脂肤血气之情,养性命之正,安命而弗夭,养生而弗伤,知[天下]之政者,能以天下禅矣。药石之类,皆可以疗疾。与西方哲学不同的是,中国哲学认为有生命之物与无生命之物并不是完全隔绝的。
若草木、瓦石等等没有血气,则是无欲而自然的。血气是生理范畴,争心是心理范畴。
同样,古希腊的原子论,虽然构成万物的原子是有形、不可分的,但原子与虚空都不是可以直接感觉到的。这里的阴阳实又是指具有常识意义的寒暖之气。戴震说:举凡品物之性,皆就其气类别之。其为气也,至大至刚,以直养而无害,则塞于天地之间。
[4] 黑格尔:《哲学史讲演录》第一卷,第182页。(《孟子·尽心上》)心、性、天虽然在善的意义上是同一的,但心与天仍是两个层次的范畴,故孟子说:心之官则思,思则得之,不思则不得也。孟子的性善论可以说就是建立在这种气志之辨上。这里的脂肤血气之情已是生理与心理合一的概念。
(《正蒙·诚明》)这就是说,天地之性是纯善的,而气质之性则有不善,人的修养就在于变化气质,复反于纯善的天地之性。无心,则仁义礼智出于何所乎?故有生则有性可言,无生则性灭矣(《横渠理气辨》)。
荀子说:心者,形之君也,而神明之主也。我们应该感谢李约瑟,是他发现了中国哲学不同于西方哲学的长处。
……才禀于气,气有清浊,禀其清者为贤,禀其浊者为愚。同此,孔子所说的血气未定、血气方刚、血气既衰亦是生理范畴,而相对应的色、斗、得则是心理范畴。鸟兽犹有知觉者也,见草木之摧折而必有悯恤之心焉,是其仁之与草木而为一体也。性于人无不善,系其善反不善反而已。性恶,养而致之则恶长(《论衡·本性》)。有此限制,气质之性才有善有恶。
呼吸之气与精神状态可以相互影响,如《庄子·庚桑楚》篇说:欲静则平气,这是用呼吸来影响精神状态。顺乎脂肤血气之情,体现了儒家重视民生民情的政治道德理念。
[3]这里说的显然就是哲学的火(以及水、气、无定形等)概念与常识的火概念的区别。(同上)这就是说,人的道德理性与生理和心理情感之气是可以相互作用的。
孟子说:夫志,气之帅也。(《孟子字义疏证》卷中)从形而上与形而下就是无形之气与有形之物的相互转化来说,中国气论的形而上者不仅是哲学意义的,而且是物理学意义的。
但近些年来,这一点愈来愈被忽视,海内外的许多研究者对于把气翻译为matter-energy或material force以为不足,而认为应该翻译为vital force或vital power(生命力)。何则?衣服无精神,人死与形体俱朽,何以得贯穿之乎?精神本以血气为主,血气常附形体。分为四时,序为五节,过则为灾:阴淫寒疾,阳淫热疾,风淫末疾,雨淫腹疾,晦淫惑疾,明淫心疾。[2]张先生所说的质、能统一,也就是对气概念最常用的一种英文译法matter-energy。
在中国古代哲学中,无生(命)与有生(命)本是有区别的。哲学的气概念是从常识的气概念引申提炼而成的,含义有深浅的不同。
第二,水火、草木、禽兽、人类都是本乎一源,同此一气,因此,它(他)们之间也可以相互转化,如在五行相生说中木可以生火,水亦可以生木,在《吕氏春秋》等文献中有腐草化为萤之说,至于人、兽转化的神怪故事就难登大雅之堂了。由情而达到义,要经过知情者能出之,知义者能入之,这也就是《中庸》所谓修道之谓教的过程(此篇又谓牛生而长,雁生而伸,其性[使然,人]而学或使之也)。
但是,气概念并非全无条理的混沌,而是有几个层次意义之分殊的。如果气不在人的身体内通导流行,那么生命就转化为死亡(《管子·枢言》:有气则生,无气则死,生者以其气)。
信,情之方也,情出于性。这也难怪,因为在先秦时期就已形成了以气为世界万物之本原或元素的思想,气被设想成其大无外,其小无内(《管子·心术上》),也就是说,它的宏大乃是无限大,它的精微乃是无限小,从而六合为巨,未离其内。(《王阳明全集》卷三《传习录下》)天地万物同此一气,故其为一体而相通,但瓦石、草木、禽兽、人类又是有层次区别的,故大人之仁是爱有差等,自有厚薄,此乃良知上自然的条理,不可逾越(同上)。(方以智《物理小识》卷一)这里的无形、未凝、未发、未激之气,就是指作为世界万物之本原的气,它是哲学意义的,但它与气息、风气、形、光、声等等相通,这就是气论哲学的哲理与物理相通,或者说体用一源,显微无间。
类似于晏婴所说的凡有血气,皆有争心,《语丛一》谓凡有血气者,皆有喜有怒,有慎有庄……这里的血气亦是生理范畴,而有喜有怒,有慎有庄云云则是指人的心理情感和容貌神态。三、生理与心理晏婴说:凡有血气,皆有争心。
见《朱文公文集》卷五十九)。《语丛一》亦有云:仁生于人,义生于道。
然而,尽管有这样的区别,古代的素朴唯物论与物理学又有着密切的关联,哲学的水、气、火等概念与常识的水、气、火等概念并不完全隔绝。从太虚无形,气之本体的表述,可知作为世界万物之本原的无形之气与常识(物理)意义的客形之气是有区别的。
上一篇:查摆分析问题 对照整改落实
下一篇:私自挖开人行道 霸道装修被查处